在9月21日举办的美日印澳“四边机制”(QUAD)峰会上呈现戏剧性一幕。尽管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业务助理沙利文在当天宣称,峰会“不针对其他几个国家”,但东道主拜登却因为在闭门说话时忘掉关麦,无意中将宣扬“”的“私房话”公之于众。拜登的讲错无异于捅破了四方机制的窗户纸,将该机制的遏华用心光秃秃地曝光在世界面前。
四方机制肇始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“自在与昌盛之弧”。2007年,安倍在东亚峰会上初次提出四方机制设想,建议美日印澳树立以所谓民主价值观为根底的同盟,构成衔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“自在与昌盛之弧”。因为安倍的这一设想将我国扫除在外,且具有显着的意识形态颜色,其时的澳大利亚与印度对此并不感兴趣。因而,四方机制的发动进程一度停滞。
2016年,安倍又提出日本版“印太战略”,妄图在亚太区域联合美印澳等所谓“民主国家”构成对华海上战略围住圈。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彻底接受了安倍的“印太战略”设想,并将之与四方机制绑缚在一起,力推美日印澳重启安全对话机制。拜登政府上台后承继了特朗普的“印太战略”政治遗产,且在“小多边主义”的外衣下将四方机制打造成“印太战略”的中心。近年来跟着中美战略竞赛的加重,四方机制在美国遏华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得到显示。
四方机制具有“准同盟”性质。它尽管未清晰宣称针对某一特定国家,但在议题设置上却处处以我国为假想敌。2021年9月,四国领袖初次举办线下接见会面,清晰了四方机制的精力是树立“一个自在、敞开、容纳、健康、以民主价值观为根底、不受钳制所束缚的区域”。在四国的眼中,谁是既不认同西式民主价值观又不遵守美国霸权的亚太国家?自不用明说。自2021年3月至今,四方机制共举办4次线次线下峰会。其议题包括规划广泛,触及防务、供应链、网络安全、根底设施等一切的范畴。但万变不离其宗,制衡我国在亚太区域的影响力是其间始终不变的主题。
尽管美日印澳都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国,但四国却在联合声明中屡次提及南海问题,还数次以所谓“飞行自在”为名在南海安排联合巡航,严峻侵略我国的主权权益。打造“去我国化”的供应链也是四方机制要点评论的议题之一。2020年8月,美日印澳建议弹性供应链建议(SCI),企图在四国内部组成供应链联盟,并引导本国在华企业向东南亚搬运,以确保所谓“供应链安全”。此外,美日澳还推出“蓝点网络方案”,发起绿色高标准彼此连通,以对冲我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建议。
四方机制是拜登政府“小多边主义”交际道路的典型代表。拜登在就任之初就提出,其对华政策的要点是“刻画我国周边的战略环境”——即经过撮合亚太区域的盟友与非盟友构建各种“小集团”“小圈子”,以构成对我国的战略围住之势。除四方机制之外,近年来美国还相继构建了美日韩、美日菲、美日澳、美英澳等多个三边机制。但这些显着具有排他性的“小圈子”之间不只多有堆叠,且都摆脱不了“重议题、轻束缚”的为难境况。换言之,这些“小圈子”虽企图经过议题设置制造舆论,但因缺少强有力的内部束缚而难以采纳共同举动,因而其威慑力的象征含义大于本质含义。
“小多边主义”的为难境况根源于美国国力的下滑。在国内政治日趋极化、债款规划屡创新高、财政赤字持续胀大的布景下,美国欲在亚太区域保持霸权益发显得无能为力,因而不得不求助于盟伴的支撑。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和新一轮巴以抵触迸发之后,美国的战略资源敏捷向乌克兰和以色列歪斜,对“印太战略”的拨款则更为“小气”。根据相关统计数据,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,美国向乌克兰供给了总计约743亿美元的巨额帮助;自2023年10月起,美国向以色列供给了至少125亿美元的军事帮助。但在2023年度,拜登政府仅为“印太战略”投入18亿美元,剩下本钱则由其盟伴分摊。
美国既不想多花钱,还想让盟伴多出力。这注定了四方机制的大部分议题只能是“望梅止渴”。并且美国与其盟伴在利益上也并不彻底共同。我国是日澳印的最大交易同伴,因而与我国彻底“脱钩”对三国经济来说是“没办法接受之重”。何况印度具有不结盟主义的传统,一贯在交际上保持着战略自主性,不会跟从美国的“印太战略”萧规曹随。在资源投入缺乏、各方利益不合难以弥合的情况下,现在的四方机制更像是一个靠意识形态言语包装出来的“啦啦队”。这样一个松懈的机制未来能走多远?实难意料。
在本次四方机制峰会上,有记者意味深长地问拜登:这一机制能否撑得过11月?众所周知,本年11月将举办美国总统大选,而拜登已决议抛弃参选。待其卸职之后,四方机制是持续靠炒作议题“画饼续命”,仍是会“人走茶凉”,恐怕现已不是拜登能说了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