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3日上午,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王关提像往常一样,对车间设备做巡检,或是对发出“异常”指令的设备做维护。
之前,王关提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操作工,现在,已成为维护设备的技术人员。身份的转变,源于他的“新同事”们的到来。
为了满足一直增长的产能需要,2024年,贵阳海信投入近3000万元,对G2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,专门负责生产75寸的大尺寸电视机。通过引入机器人等新设备,自动化率提升55%,产能提升20%以上,是车间目前效率最高的“明星线生产线上的得力“干将”——自动上背板机器人,正是王关提的其中一个“新同事”,是目前整个车间效率最高的机器人。
机器人劳动环节看不到一个工人,它会听从“数据大脑”的指令,将电视机背板放上产线。贵阳海信供应链部部长安忠介绍,之前,大尺寸电视机背板的上料环节是个体力活,需要五个人配合,一人负责取下背板包装材料,两人负责抬和翻,一人负责上线,最后还需要一人回收包装材料。参与人员多,效率还上不去。去年7月,自动上背板机器人投用后,一个机器人就能搞定5个人的活。包装材料回收也通过传送带自动运走,背板顺顺当当进入自动化产线的下一个环节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气呵成。这两台机器人,可以干完8个人的活,效率还提高30%以上。
王关提的“新同事”还不止这两个机器人。在电视机生产的第一个环节:电子元器件放料和取料环节,一个巨大的柜箱引人注目,顺着这个箱体发出的绿光看去,里面有无数个排列整齐的小料仓,一个机器人正在里面忙着将产品送到对应的小料仓。
这是2024年底贵阳海信刚投用的智能料仓,这是当前国内电视机制造领域最先进的电子元器件智能料仓。工人正将一盘盘的产品送进智能料仓,交给机器人储存。在一个小盘上,就附着几千颗甚至几万颗电子元器件。以前,需要人工一盘盘扫码入库,出料也需要人工一盘盘查找。而现在,拥有8000多个仓位的智能料仓,通过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配备了“火眼金睛”,以及得力帮手——高位机器人。哪怕同时放进几十盘电子元器件,也能轻松实现自动扫描、归类、存放、取货。在存放和取料时,高位机器人能快速完成。智能料仓投用后,这个环节的效率整体提升了40%。
走在贵阳海信的生产车间,到处可见忙碌的机器人,有的在送货、有的在上料、有的在生产。机器人将人从高强度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后,也增加了一些技术性更高的岗位。对于被机器人替代岗位的工作人员,贵阳海信按照员工意愿,积极引导他们从事技术性、创造性更高的工作。
“设备需要人来维护和调整,而且现在要求的技术性更强,以前设备坏了恢复就好,现在需要接触编程、模型搭建、设备点检和巡检等,对技术能力有了更加高的要求。”贵阳海信制造部副部长杨宁佳说,公司时常开展技能培训,让那些对新岗位感兴趣的员工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能。
“我们很欢迎那些曾经干过机器人干的活的人员来参加培训,因为他们对岗位熟悉,对设备和工艺情况也了解,培训后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,在新岗位中也能更好地做好人机协同。”杨宁佳说,目前,已有多名一线员工主动转岗学习新知识,提升技术能力,从一名重复劳作的普通操作工成长为一名技术人才,王关提就是这里面一员。现在,王关提已掌握电脑编程、设备维护等技能,他的岗位等级也得到同步提升。
据了解,贵阳海信为技能人才设置了从初级技工、中级技工、高级技工、技师再到“匠王”的晋升渠道。王关提现在已成为中级技工,从一线操作工成长为技术人才,工资也比之前上涨30%以上。在王关提看来,他和他的机器人“同事”们虽然岗位不相同,但都在为产品服务、为质量服务,共同支撑着企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